让我先谈谈素描的名字。在去年艺术学院和大学讨论教学计划的会议上,中国绘画专业也有素描课程,没有素描和双钩课程。当时,我提出了素描的意义和范围?素描的名字适合中国画的基础训练吗?
世界各地的民族绘画,无论东西南北哪个系统,首先要抓形,进一步要抓色,总要抓神情骨气,只是方法不同。西方素描是油画造型的初步基础训练,主要采用明暗方法(新素描也要讲线条结构)。但中国画捉形,却是用线勾大轮廓而不明暗,这就是中西之间的区别。学习西方素描,画石膏头像或半身像三周,有些甚至画四五周,一学期只画三四幅,一年画六八幅。这样训练油画系是好的。我不敢说中国画系这样画没有好处,但是效果不大,费时太多。我反对。除了共同的理论课,中国画系还有很多其他项目。如诗歌、书法、篆刻、画理、题跋等,是油画、雕塑等系统所没有的,怎么会有很多时间花在专门探索明暗的素描上呢?单独讲课,学一辈子也不一定学得好。
素描这个词是日语翻译的吗?我不清楚。字面上说,素是荤素素,是单色画,肉是彩画(这是我想当然的,没有根据)。还有一种说法,素人白也,素原是一种用普通原色丝织成的织物,其背景色几乎是纯白色的。所以《论语》说画事后素,这个素字就是白字解。也就是说,绘画是用五颜六色的画在白色的基础上,所以说绘画后于素底。还有人解释说,这是先画五颜六色,再填白底。但无论顺序如何,素是指白色。中国一直被称为一种绘画,是用刷子和墨水线来描述物体的轮廓,作为绘画的大结构,是绘画的骨头,也可以说是一幅没有填充颜色的绘画(填充颜色是绘画)。这种画在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被称为白画,因为墨线轮廓内没有填彩,全系空白。这就是白画和白画的名字。白画是中国画捉形的基本训练。假如西方素描的素字作为白字解释,那么中国的素描、双钩,也都是素描,这也是对的。但西方素描是黑多白少,作为白描解释却不起作用。我觉得素描的素字作为荤素的素字解释比较通。可以用黑色、红色、咖啡色等,只是单色画。然而,中国写意水墨画并不是基础训练的单色画。素描作为单色基础训练课程并不完全正确。
我一直认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训练不能用西方素描的名字。然而,在讨论教学计划时,有人说素描课也可以画白描和双钩。因此,素描也可用于中国画系基础造型训练的课程名称。然而,大多数人认为素描是一套西方素描,不包括白描和双钩。因此,中国画基础训练的课程名称使用了素描这个词。普通人在教学时,教西方素描而不是白描和双句。此外,持有西方素描是所有造型艺术的基础说法的人认为这是最真实的。现在各种艺术院校都存在这种误解。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我主张不使用素描的名字,经过反复讨论,这个名字不使用。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画绝对不能教西方素描。作为基础训练,作为基础训练,学一点西方素描并非没有好处。因为在今天的练习中,西方捉形的方法,也应该知道一些,但中国古代的捉形方法,必须用线捕捉,不同于西方捉形的方法。中国古代画家,也是写实的,面对写生的对象,但写生就是勾写神,临摹是后来的事。晋代顾恺之作了以形写神的总结,即以的形式写对象的神。写作是手段,写神是目的。绘画不能形而写神,但要提高形状的艺术性,形状必须得到增强或削弱,才能改变。变化是形神的有机总结,绝不是随意变化。变化的目的是总结神。否则,变得不像,把老虎画成狗,老虎的神当然是抓不住的。中国画非常重视这一点,就是《淮南子》所说的: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画孟黄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止焉。生气,为人形精英,没有生气,就是没有神。在古代,一些画家在自然界中捕捉形象,过于注重外在形象。他们往往艺术性较弱,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捕捉到足够的表情特征。他们在古代绘本中复制和寻找形象,但艺术性很强。因为古人的作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抓神很好,艺术性很高。唐宋以后的画家,经常照旧书抄,所以逐渐脱离了对自然的捕捉形象,却没有画得当,这就成了缺点。今天,中国画系的学生要画白画和双钩,但在西方素描中画一些细致的素描,线条多,暗度少。第一,取其训练对象的素描;然后快速画画,不浪费时间去发现暗调;另外,其线多,与中国画用线有关。这样可以让学生用快速的手法抓住对象的姿势、动作、表情,有形象的动态和布局。这就是利用西方素描中素描的优点来弥补中国画生捉形不足与对象缺乏相关性的缺点。我同意这可以加强中国画的基础训练。但有人说素描必须先画明暗素描。我觉得第一次画素描不能太快,这是事实。如果我必须先画明暗素描才能画素描,疑可以研究。我的经验是:专注于事绘本上提形,有缺点,但也有优点;专门从事自然对象的捉形有好处,但也有缺点。
今天不仅讨论油画系的素描,还讨论五个系的素描。五个系的素描有共同点吗?可以研究。过去,我一直反对一些从西方留学回来的先生说:西方素描是所有造型艺术的基础、绘画来自自然界、西方素描是模仿自然中最科学的方法。自然的形状和颜色不等于绘画。人们说西湖风景如画,不能说西湖风景是绘画,这意味着绘画是一门艺术,绘画的西湖可以比自然的西湖更美丽,高于自然。虽然西湖风景不错,但只能说"如画"。人类必须有艺术。艺术是根据人类必要的追求,以不同的智慧、情感、劳动、工具、环境和历史积累创造的。中国有句老话手中的创造。创造就是宇宙。所有的自然都是宇宙创造的,也就是说,创造就是创造的。画家画中的一切,虽然都是以自然界中万有形色为素材,但画面中万有形色却是画家手中万有形色,所以被称为手中的创造。
人类绘画的表现无非是点、线、面。线清晰总结,面容易平板,点容易琐碎。中国画不仅注重线条,而且更注重空白,往往不画背景,空白作为绘画材料的对比,即使绘画背景也注重空白,以显示整个绘画材料和主突出。因此,处理线条和空白是中国画的明确因素,这是中国画的特点,也是工艺美术的良好条件。当然,宇宙中的一切都有背景。西方画家认为不画背景是不现实的,必须把背景画得很满。但是很容易拉平,主体不突出,容易发抖。换句话说,不够豁达,不够总结。有两首古诗说得好,触目纵横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中国画只画两三枝赏心,不画别的,非常清晰突出。因为画是用眼睛看的,眼睛的注意力有一定的限度。孔子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中国绘画总结的原则完全符合眼睛能量的要求。摄影非绘画的大部分原因都是这样。
张文通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挖。宇宙的各种材料都是画家的材料,但画家必须用大脑总结材料,融化材料,然后得到心,才能创作出独特的作品。这是艺术的要求。由此可见,绘画就是在画家手中创出独特风格的绘画,如何融化和处理素材,使宇宙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色彩。培养艺术家并不容易,我们学院办了30多年,培养了多少优秀的艺术家?我教了40多年的中国画,也没教过几个好的中国画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现实,必须仔细研究,不要吞下枣地武断。
绘画必须有艺术处理,其中有艺术科学的问题,但它不同于纯科学。纯科学讲效率,不讲形式和精神。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其他人也可以模仿,模仿效率相同,价值相同,无论这是美国的形式或精神,这是法国的形式或精神。艺术不是,同一主题,必须有不同的处理,画家画这样,画家画那样,十个画家会画不同的画。不同是艺术。虽然画家提到形象的原则是相同的,但捕捉图像的方法和工具是不同的。木炭和铅笔用于西方绘画,黑墨和毛笔用于中国绘画用面明暗,中国画用线画轮廓完全不同。专画花鸟画家要训练抓花鸟的能力。牡丹不同于牡丹,蜡嘴和鹦鹉,牡丹不同于形状,鹦鹉不同于形状,以及不同的姿势、表情等,画家应该有能力抓住它们不同的特点。如果培养花鸟画专业人才,不训练捕捉花鸟的基本形象和颜色,而是画西方人体素描的手、脚、头、全主体,这与描绘花鸟形象奇特的色彩和姿态有什么关系?中国现代人物画家,比如任伯年,从来没有学过木炭素描,画得很像,很有神气。当然,有很多中国画家捕捉图像,只落在旧的复制中,对象不能直接写,默写,不够,但也不能说所有的中国画家,没有画西方素描,不能捕捉形状。郭子仪的女婿赵某先后请韩干、周防画肖像,郭子仪觉得两幅画都很好,不能平淡。有一天,当他的女儿回家时,郭子仪问她哪幅画更好。女儿说两幅画都很像,然后画了一幅连赵郎的声音、言语和笑声都画出来了。这种批评很尖锐,前者是以形捉形,后者是以形捉神。韩干和周防画的形象不是用西方素描法捕捉到的,但画家的对象是捕捉形状和描述神的形状。他们不能捕捉神,也不能捕捉神。从一开始观察对象,两者就联系在一起,是一体的两面。
我们可以分别讨论素描吗?此外,附中美术课的基础训练是培养各系新生的造型基础,也可以讨论是否与油画系素描相同。还要研究西方素描,不要只停留在现有的教法上。油画来自西方,必须用明暗来捕捉形象,所以油画是捕捉形状的基本训练,必须画西方素描,是完全正确的。但我认为高低年级应该分阶段。低年级要准确细致地画画,这是抓住形象的基本阶段;高年级是注重结构和精神的阶段,是注重艺术的阶段。据说法国等国的美术学院大多是老教授,他们最初教素描。训练学生的基础是从稳定开始,这样学生就可以诚实地学习基础。我同意这个方法。但在第一阶段之后,百花齐放,百派争流,不必限制某种教法。以上都是没有素描经验的个人想法,是否符合是否实用。
(本文是潘天寿1962年12月14日在浙江美术学院素描教学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曾载《美术论丛》第七期。
相关内容: